English

大学社会职能的历史演进

2000-12-01 来源:光明日报 曲振涛 我有话说

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继承传统、创造文明一直是它的宗旨。那么,大学社会职能是怎样演进的呢?

大学社会职能的发展历程

迄今为止,大学社会职能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培养人才的一元职能。这一发展阶段可以确定在1809年柏林大学创建之前。因为大学起源的标志尚有争议,所以我们可将柏林大学创建之前这一阶段的大学历史划分为起源阶段。大学这一阶段的主要职能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方面,起传播思想和文化知识的作用。

二、培养人才与科学研究的二元职能。大学社会职能进化的第二阶段与19世纪德国大学的改革相联系。威廉三世基于对拿破仑侵略的反抗,倡导建立大学,试图使“国家用精神力量去补偿物质上的损失”,遂于1809年筹建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关于“大学应当同时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两项工作”的办学思想,被公认为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大学科研职能的确立,一方面促进了德国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关于民族精神与民族团结的研究与传播,使日尔曼民族的复兴运动得以空前高涨,使德国在继法国之后的19世纪成为世界科学和文化教育的中心,并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三元职能。大学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增强社会服务新职能是与美国1862年颁布《莫里尔法》后一批赠地学院的建立相联系的,尤其是以威斯康星大学办学思想为标志。美国高校在接受了德国科学与民主的办学思想,重视科研的职能后,形成了一批如霍普金斯型的研究大学。但处在经济发展初兴阶段的美国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并未把兴办“学府”性大学作为唯一追求,而是把培养实用人才和直接进行社会服务摆在高校教育发展的首位。这种实用和功利性的教育价值观对美国高校教育的发展乃至国民素质的提高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至今“实用和功利性”仍表现为美国精神的重要特征。为了促进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美国于1862年和1887年分别颁布了《莫里尔法》和《哈奇法》等法案,这些法案给美国高教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是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二是突破了大学仅培养牧师、绅士、教师、律师和医生的传统,促使高等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从而改变了高校与世隔绝的“高楼深院”的形象,确立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形象。大学直接从事社会服务以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创建于1848年的威斯康星大学,当时是一所规模很小的非教派学校,他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尤其强调大学主动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在1904年至1918年查尔斯·万和斯担任该校校长期间更明确提出“服务应当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大学应当成为服务于本州全体人民的机构”。“威斯康星思想”从此成为大学社会服务的典范和旗帜,成为世界公认的现代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同时也把全世界的大学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1世纪大学的新职能

改造社会是现代大学的新职能。把现代大学赋予“改造社会”的新职能,是对大学重新定位的大问题。

一、大学已经或正在形成“软权利”机构

从大学在历史上经历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大学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不同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大学会具有不同的职能。若想对大学有真正的深刻理解,我们只有在对现实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正确的把握基础上才能进行。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以信息、知识的生产、加工、利用和资源配置为主要生产手段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具有如下的特点:第一,知识已处于政治、经济的中心位置并起支配的作用;第二,知识决定并制约经济、文化、科技以及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并成为一种产业。

大学“改造社会”是从以下三种意义上理解的。⑴就“改造”而言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变更或完善,使其适合需要;二是指“从根本上革除旧的,建立新的以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⑵与财富权力和政治权力不同的是,作为知识产业生产者的大学,不能像财富持有者那样通过对资本的投入和资源的配置而获得对经济的支配权;也不能像政府那样通过国家机器及制度安排而拥有对社会的调控权。大学对社会的改造行为只能通过知识这一“软权力”对财富权力、政治权力的实施方向和操作质量的支配来实现。⑶从任何视角看,历史上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都与改造社会存在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实际效果均含有改造社会的作用。因此,知识经济社会使大学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引导、示范和提升社会的责任。

二、大学改造社会的途径

大学作为“软权力”机构对社会的改造作用,是通过思想观念的引导、人才的输送、科学技术的传播、规则的示范、决策的参与等来实现的。这种影响力之广泛,内涵之丰富是很难全面阐述的,这里仅从培养创新思想、参与社会决策两个方面来讨论大学改造社会的新职能。

1.培养创新思想。大学从严格意义上说就是产生思想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大学必须生产出科学思想,创新观念与逻辑思维的思想,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思想,有益于人类发展的思想,体制与机制创新的制度思想,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组织管理与技术创新思想,弘扬民族传统的真、善、美思想等等。大学孕育新思想对社会的影响远比其它功能更重要。大学不仅要制造出创新的思想,而且还要培养出创新的人才,能够运用新思想去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从而生产出更多的新思想、新事物。创新思想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蕴育创新思想。大学只有进入这种良性循环的轨道,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改造社会的职能。

2.参与社会决策。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而信息爆炸又使得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多样化与速变化,两者相叠就决定了任何一项科学有效的决策依靠个人智慧的时代已经结束,它只有通过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理论与经验的专家共同努力才能获得。决策是专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产生知识和思想的活动。大学既有从事决策研究的软件如各学科专家、数据信息、决策理论与方法等等,又有从事决策研究的硬件如计算机、网络等等。遗憾的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大学参与社会决策的机会还是太少。原因有社会的因素,如认识存在差距,有决策机构的问题,如科学与民主决策没摆上位置等,同时也有大学自身的不足,忽视了自己作为国家或社会的一个具有知识权威的机构,同时负有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在社会决策活动日益复杂化、知识化、专业化甚至国际化的时代,为了确保各种重大社会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效性,大学必须以知识权威机构的身份更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决策,以便自己在社会发展中产生更大的影响。

21世纪大学的教育理念

21世纪的大学会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日益显露出重要的社会地位,它的作用也会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发挥。知识社会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社会的需要为大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学将不再是保存知识、培养学生、做做学问的场所,更不是被动适应社会的附属品,而是主动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强大“推动器”。但时代不仅为大学赋予了机遇,也同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大学必须树立全新的理念才能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加速器”的作用。这些新理念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以世界为背景,在本区域找坐标。大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过程必然实现国际化。大学的国际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科技教育实力的标志,大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文化与文明的象征。因此,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大学是提升国家层次与水准的必要举措,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之大政。然而,众多的大学不可能成为国际名校,但仍然要以世界为背景,仍然要瞄准世界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前沿。大学因历史与条件的因素固然存在差别,但信息时代科学教育的内涵与文化应该是一致的、平等的。当然众多的大学会把自己的坐标定位服务于一个系统、一个地区则是完全正确的。高等教育必须划分若干层次也是规律的要求。但无论如何,在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我们应该突破只是追随、介绍、翻译、模仿外国的理论、理念、模式的束缚,要努力创建世界性和民族性兼备的中国模式的高等教育。

2,以市场为导向,既重物更重人。大学作为一种资源要受市场的支配与调节。高等教育作为产业也必须遵循市场的规则。市场经济使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教育思想、培育规格与目标都赋予了崭新的内容和丰富的内涵。大学资源配置的手段也与市场密切相关。因此大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社会生活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大学只有通过市场才能更有利于服务社会与改造社会。大学的价值也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但是,市场导向绝不意味着放弃我们的教育方针,而是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更多更好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知识成为产业,非常容易导致学校重物而轻人的倾向,这恰恰是违背大学宗旨的。大学的产品是人而非物也,塑造人之人必大师。因此,大学既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

3.以改革为动力,形成多元办学主体。高校的改革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根本的改革是体制与机制。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治教”,认真执行《教育法》、《高教法》和《教师法》。我们必须意识到“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意义,大学之间必须实行竞争的法则。应该在政府办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国有民办、私立大学,积极发展股份制大学,拓宽企业、跨国公司和外国大学投资合作办学办校的渠道,这既可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和市场主体的联系,又密切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特别是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办校,可以有效地控制教育资源大量外流,利国利民利校。

4.以教学、科研为基础,因校制宜,因地制宜。无论大学的职能发生怎样的演化,但教学与科研是其基本职能。如果没有教学与科研做为基础,“社会服务”与“改造社会”就无从谈起。对于许多大学来说,有的是以教学为中心,有的是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大学确立什么样的办学形式要因校、因地制宜,不可等齐划一,千篇一律。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的人才类型要求大学要有相适应的教育类型和培养模式。但无论实行什么样的办学模式,教学与科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办出学校的特色是两条至关重要的生命线。大学若不能把教学、科研与当地或服务对象紧密相结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更谈不上改造社会的职能。大学与本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如果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趋势的话,那么有针对性的服务于本地区的教学与科研就是大学生存的保障线。办学特色是办学质量的集中表现或标志,没有特色的大学将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大学。大学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办出特色,从一定意义上说,“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服务与质量的特殊性。特色并不与学校的规模、名气、资历划等号。当年小小的威斯康星大学刚成立不久就以积极“服务于本州的农业及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树立起大学“社会服务”的一面旗帜。美国加州的伯克利学院、哈佛商学院都不是规模很大的学校,但却因特色见长、闻名世界。因此,特色可以说是大学的“发展线”。

5.以人才培养为载体,坚持素质教育与能力本位开发相统一。素质教育是当前国际教育的潮流,高等教育也必须积极开发素质教育思想。做为教育主体的思想品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教育,应该集中体现于能力本位上,落实在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上。这些素质的能力表现应该是:适应岗位的专业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工作与思维的创新能力、社会应变的竞争能力,团队精神的合作能力等。这些素质与能力的教育集中体现在学生的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智商(IQ)与情商(EQ)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